返回

善败者刘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性格决定命运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曹操不断调兵遣将,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(今安徽巢湖)的征东将军张辽支援襄樊前线,自己则坐镇洛阳附近作为后援。

    曹操动作这么大,关羽也没闲着。

    《易经》有辞:上九,亢龙有悔。

    道理几乎人人都懂,是说见好就收、适可而止,否则物极必反,否极泰来。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,从来没有几个。

    关羽此时就没有适时收手的意思。他看出形势一片大好,炉火烧得通红,趁热打铁就能成功。

    关羽趁热打铁的方法,是抽调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围攻襄阳、樊城。

    促使关羽调兵的主观原因,就是他的性格。作为一个高调的人,高傲、自负、要强是关羽的性格特点。他要把嘴边的肉——襄阳、樊城吃进肚子里才甘心,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。所以他不是向刘备请求援兵,而是抽调荆州后方军队。

    观原因是东吴的伪装。此时鲁肃已经在两年前病逝,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吕蒙接替右部督职位,将武力夺取荆州提上议事日程,不仅说动了老板孙权,而且定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,首先是伪装自己、麻痹关羽。

    于是,关羽很快得到消息说东吴猛将吕蒙病得不轻,带薪休了长期病假,接替吕蒙主持荆州军务的是年轻人陆逊。

    很快,关羽又接到了陆逊的来信,信的内容可以说是拉关系、拍马屁的教科书式的榜样,没有丝毫的恶意,完全是同志式的关怀和粉丝式的仰慕。

    关羽与吕蒙打过交道,深知这人的强硬作风和不怀好意,在后方留的不少军队和修建的江边烽火台就是防备他的。现在既然上任的是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粉丝,关羽以为大可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,于是将后方大批军队抽调到了前线。

    打仗除了需要兵,也离不开粮食等军需物资。关羽军队的给养要靠荆州后方干部提供,其中有南郡太守麋芳与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(一作傅士仁)。这两人以前常被关羽呼来喝去,心里都有几分不爽。尤其是麋芳,他是刘备的小舅子,哥哥就是麋竺,既算外戚,又是老资格,关羽看他不顺眼,他也看关羽不顺眼。

    《关羽传》记载麋芳与士仁“供给军资,不悉相救”,这句话引起了不同的解释,一种说法是他们在做后勤工作的时候出了差错;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听关羽的将令,没有派兵前去支援。不论是哪种原因,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——这两人惹恼了关羽。

    关羽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得知这两人办事不力,他当场就宣布:“等我回去立即收拾这两个家伙。”关羽不是说说而已,从受封前将军、奉命“假节钺”的那一刻开始,他已经有权对麋芳、士仁这样级别的干部实施先斩后奏。

    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,凯旋回师的信心十足。他不知道,他没有回去的那一天了。

    他在前线围攻襄、樊的时候,反对他的势力已经悄然结成了一张看不见的网,也在对他进行围攻。

    其中出力最多下手最狠的是江东集团的带头大哥孙权。

    在许多人眼里,孙权似乎是个没有立场的人物。刘备与曹操汉贼不两立、势同水火,都立志搞定对方统一天下,只有孙权最为潇洒,骑在墙头,摇摆不定。

    其实孙权才是三巨头当中立场最为坚定的人物。他非常务实,一直坚守不渝的立场就是东吴的利益,所做的一切都以此为中心,为此可以抛弃政治立场,不在乎面子问题,甚至延缓当皇帝。只要对东吴对自己有利,孙权想跟谁好就跟谁好,称臣进贡装孙子统统没有问题。

    此时刘备和曹操两方正杀得难分难解、伤筋动骨,孙权怎么出手,对战局乃至政局有决定性的影响。他的作用,比得上楚汉相争后期的齐王韩信,他帮谁,谁就赢。

    决定天下向何处去的机会,短暂地掌握在了孙权的手中。

    孙权可以选择攻取曹操的徐州,也可以选择偷袭刘备的荆州。我们知道,他最终的选择是后者——在背后向关羽捅刀子。

    孙权的这一行为让许多人不齿,认定他不过是个守成之主,眼里只盯着荆州一块地,根本没有干掉曹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。因为孙权夺荆州是占便宜,打徐州还是能占便宜,甚至能干掉曹魏占更大的便宜,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背后捅关羽呢?

    原因除了吕蒙等人的推波助澜,还因为关羽策略失误惹火了孙权。

    此前,孙权想和关羽和好,联系联系双方感情。他派使者向关羽求婚,当然不是为他本人求婚而是为他长子孙登,求婚的对象是关羽的女儿,他希望与关羽结成儿女亲家。

    孙权作为当时天底下最有实力的三个人之一,向关羽求婚,可以说是给足了关羽面子。而且长子孙登很有可能就是东吴集团未来的接班人,含金量远远高于其他儿子。

    关羽却一点都不给孙权面子。他不但不答应这门亲事,还把孙权的使者臭骂了一顿,然后轰了出去。

    关羽不许婚的原因,很可能是看透了孙权爱玩政治婚姻这一套把戏,弄不好女儿刚过门还没入洞房就进

性格决定命运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